煙臺打造勞動能力“智慧鑒定”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制定44項標準
瀏覽次數:
作者:水母網
發布時間:2024-07-29 14:46:08
勞動能力鑒定10820次,全省排名第二;因病鑒定總量降幅、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占比降幅均為全省最大;再次鑒定維持率達88.28%,較2022年提高14.39%,增幅全省最大……這是日前省廳發布的煙臺2023年勞動能力鑒定工作成績單。
近年來,煙臺市全面深化勞動能力鑒定一件事改革,在全省率先制定出44項鑒定標準,為全省標準化建設提供了樣板,在全省探索形成了勞動能力智慧鑒定的煙臺模式。
網辦模式辦理2.1萬人次鑒定
實現勞動能力鑒定標準化,是社會保險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煙臺堅持標準先行,搶抓全省勞動能力現場鑒定信息系統應用唯一試點城市機遇,率先開發了勞動能力鑒定業務集成平臺,并加快標準化落地應用,推進鑒定業務一網辦、集成辦。
煙臺接入省、市政務服務平臺網絡系統和“煙臺一手通”手機APP系統,建成了全省首家集智能管理、信息運行、監督檢查、風險防控、鑒定服務“五位一體”的勞動能力鑒定智慧平臺。截至目前,煙臺市通過網辦模式受理的勞動能力鑒定申請累計達2.1萬人次,累計現場線上鑒定1.2萬人次。全力打造勞鑒網辦服務標準化省市兩級試點項目,完成了《勞動能力鑒定服務規范》等44項標準草案,打造勞鑒全流程標準化范本。加快標準化落地應用,建成文登整骨煙臺醫院、煙臺山醫院、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等3家現場鑒定標準化樣板基地,龍口、萊陽、海陽、招遠、牟平等5家標準化基地,全市鑒定業務實現“受理同步、辦事同標、服務同質”。
我市打通層級、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推進區市與市本級業務協同、資源共享,建成現場查體系統、勞動能力鑒定系統、社保系統等多個系統間的數據共享渠道,與醫保、衛健等部門數據互通,形成多場景、多領域、全周期管理的數據庫,保障實時獲取100多項數據信息,做到網上申報、現場鑒定、后臺審核等全流程信息化辦公。
鑒定專家隨機抽取確保公正性
為了打造“清廉鑒定”品牌,煙臺構建起從專家抽選到結論出具的全鏈條風險防控體系。
在打造規范化專業化專家隊伍上,明確鑒定專家按流程選聘、異地使用,實現“能進能出”的動態管理。建立業務培訓、考評管理制度,定期開展全員輪訓,力爭與省鑒定專家把握尺度保持一致。今年,對398名專家頒發了聘書,與4名常駐專家簽訂了協議。建立監督檢查機制,邀請具有兩代表一委員身份的鑒定專家、市紀委、局紀檢等介入,進一步豐富紀檢督查、業務督導、第三方評估、群眾監督等多種監督方式,及時發現和糾正問題,全力打造“清廉鑒定”品牌。
我市全面梳理勞動能力鑒定工作流程環節、風險點位、內控規則等,切實做到以標準促規范、以規范保安全。將法律文書、程序規范、內控規則等模塊,嵌入勞動能力鑒定系統,實時核驗,形成全流程、全場域、可追溯的管控閉環。針對鑒定專家抽選,實行線上隨機抽取模式,根據科別設置,自動盲抽盲選,鑒定過程全程錄像備查。針對鑒定結論出具,實行線上“五級審核制度”,增強鑒定結論的威信力和公正性。
全程網辦率達95%以上
煙臺聚力推進社保經辦數字化轉型,打造便民化、人性化、精準化服務陣地,實現鑒定業務全程網辦率達95%以上。
調整優化申請受理、審核錄入、鑒定組織、結論送達等業務環節,變“繁雜申請”為簡單錄入、信息確認,打造集網端、掌端、自助端于一體的多元化“無窗口”模式,壓縮后臺時限、30日內出具結論,提供線上24小時“不打烊”服務,實現鑒定辦理即申即審、“零跑腿”。
我市推行“無證明”辦理,針對年齡偏大、危重病患者、行動不便等特殊群體,開辟快辦“綠色通道”,推行幫辦代辦、上門服務、遠程視頻等便捷化、適老化服務,讓不便群眾足不出戶即可參加鑒定,盡早享受社保待遇。每年,全市提供上門服務50人次左右,提供遠程視頻鑒定30人次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