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煙臺實施“向海圖強,奮力建設海洋強市”戰略的新實踐——
3月1日,全國首部入海排污口管理辦法——《煙臺市入海排污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實施。
在“精耕海洋”中謀定高質量發展“藍圖”,煙臺將“生態保護”作為第一要務。入海排污口管理辦法的制定和實施,將為煙臺海洋生態保護守住最后一道“閘口”。
辦法中,對煙臺工業排污口、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排污口等的污染防治予以明確,并編制入海排污口設置布局規劃,科學劃定入海排污口設置的禁止區和限制區。同時,建立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平臺,將入海排污口監督納入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市、縣、鄉三級“灣長制”、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
因海而生、向海而興,以入海排污口治理為起點,煙臺傾力打造優良的海洋生態環境,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打下最強“根基”,向著海洋強市目標闊步前行。
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
“全國首部”的“國家使命”
我國是海洋大國,管轄海域遼闊,海岸帶和海洋資源豐富,沿海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一直以來,保護海洋環境免受陸上活動的影響,促進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區域,入海排污口問題一直頗受困擾:設置不規范,入海排污口底數不清,各相關部門對入海排污口認定不一致,監管較為混亂……一系列問題,讓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情況尤為復雜。
入海排污口治理勢在必行。
2020年5月,國家生態環境部確定煙臺市為渤海入海排污口整治試點地區,要求煙臺大膽探索,盡快形成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入海排污口整治模式。
煙臺,這座志在打造現代海洋強市的沿海城市,承擔起新的責任和使命。
“入海排污口治理,一直是我們的重點治理工作。”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王德勝介紹,在國家生態環境部確定煙臺為整治試點之前,生態環境部、省生態環境廳先后組織對渤海、黃海入海排污口進行了排查,并向我市交辦入海排污口5275個(渤海2283個,黃海2992個),分為工業、農業農村(含海水養殖)、城鎮生活污水、港口碼頭等七大類、十五小類。根據國家和省級要求,我市及時落實生態環境、住建(城管)、交通、水利、農業農村、海洋漁業等部門責任分工,全面啟動了監測、溯源并制定“一口一策”整治方案,集中力量開展入海排污口整治。
截至2022年2月10日,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管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等部門對已上報銷號的入海排污口開展了現場核查和資料上傳,共完成429個入海排污口整治現場核查和排污口監管平臺內初審,市級復審上報421個,省級已審查通過301個,退回補充完善資料13個,正在審查107個。
排污口整治穩步推進的同時,煙臺積極推進制定入海排污口管理辦法。
歷時兩年,深入研究、反復考量、數易其稿……煙臺的入海排污口管理辦法最終制定完成。2021年12月29日,煙臺市人民政府第103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煙臺市入海排污口管理辦法》,并確定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這是全國首部入海排污口管理辦法,明確了“誰污染、誰治理”和政府兜底的原則,對入海排污口責任主體認定予以規定,并明確了入海排污口設置備案的責任主體。“所有的問題都予以明確,讓入海排污口有法可依,從根本上為打贏這場攻堅戰提供最可靠的支撐和保障。”王德勝表示,依據入海排污口管理辦法科學治理、精確治理,煙臺完全有信心在2022年底前全面完成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作,在全國形成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入海排污口整治模式。
從“試點”變“模范”——
重點區域整治率達100%
眾所周知,海岸聚集數量眾多的海水池塘和工廠化養殖項目,會造成養殖尾水氮、磷含量高,伴隨著大量的入海排污口將富營養化水體排入近海海域,會導致局部富營養化形勢嚴峻,在春夏高溫季節易引發局部藻潮,對養殖業和居民健康造成潛在威脅。萊州市青鱗鋪區域海岸便面臨這樣的問題。
作為全國僅有的兩個入海排污口整治試點地區之一和養殖大市,如何將優質養殖與排污口整治統籌兼顧?煙臺做出回答:既已為“試驗者”,更應自身做好“實驗者”,全力解決重點難題,從根本上徹底完成入海口排污治理。
以治理為契,煙臺下定決心徹底還海域一片“清新”。
煙臺市生態環境局決定對萊州市青鱗鋪區域推廣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開展陸源、水源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我們將養殖大棚、養殖池塘、進排水溝渠和園區綠化地帶等進行有機整合,合并原有的26個分散入海排污口為3個主干排污口。”萊州市生態環境局相關人士表示,打造海水養殖尾水梯度利用和現代生態漁業示范項目,是實現海水養殖污染長效治理和有效監管的最佳途徑。
將自身“劣勢”轉為自身”優勢“,這僅僅是煙臺身為“實驗者”的一次大膽嘗試。
自煙臺市作為渤海入海排污口整治試點地區開始,煙臺便在監測、溯源、整治工作中總結了一系列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試點經驗,先后試點實驗出“循環水+設備”現代漁業養殖用水全循環模式、陸源、水源多種污染物協同控制模式、“四池兩壩”300m3/h尾水處理模式……目前,煙臺市已整治完成生態環境部、山東省生態環境廳交辦的入海排污口1400個,入海排污口標志牌設置829個,標志設置率和工業生產廢水排污口整治率均達100%。
陸海統籌治理——
創建國家美麗海灣的“新樣板”
入海口排污治理,因為多種原因造成的歷史遺留問題,是此次整治的重點。對此,辦法按照“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原則”,明確三類備案要求:有審批或備案手續的入海排污口,由備案機關自動備案。無審批或備案手續,但有環境影響評價、排污許可證等手續的,由責任主體向備案機關提交備案文件后,備案機關予以備案。無合法審批、備案及其他手續的,要求縣級或鄉鎮級人民政府整治驗收后,由備案機關備案。
明確的備案要求躍然紙上,究其“本源”逐個擊破至關重要。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王穎介紹,從實際情況來看,煙臺的海水養殖排口,數量多且在所有排污口中占比量較大,對此,煙臺在編制辦法的過程中,不僅與國家正在編制或修訂的一些政策文件、法律法規對入海排污口的管理要求做了有效銜接,還結合煙臺市實際,將全市56個日排水量在5000方以上的工廠化海水養殖場的排污口作為規模化工廠化海水養殖排污口納入重點管理范疇,將規模以下工廠化海水養殖和池塘養殖排污口納入一般管理范疇。“將這些突出問題、重點問題予以解決,才能徹底防止入海口排污問題復燃、反彈,真正實現‘海上綠水青山’的目標。”
解決重點問題,防患于未然同樣不可或缺。
入海排污口一頭連著海洋、一頭連著陸地污染源,是污染物進入海洋的最后一道“閘口”,“閘口”管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渤海水環境質量和生態環境安全。湖海相連,煙臺入海排污整治的邏輯不只局限于湖海間。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王穎告訴記者,污染在水里,根源在岸上,“陸海統籌,才是關鍵。”
當前,煙臺正全面實行排污口標本兼治、源頭治理,全面提升污染治理能力,建立實施灣長制,構建陸海統籌的責任分工和協調機制,以海灣治理為突破口開展海域污染治理行動,讓“沙灘連綿,海水澄凈”成為煙臺海洋生態環境的新常態。
激情水花,浪尖跳躍;發展浪潮,梯次奔涌。藍色的海洋,承載了一代又一代煙臺人的無限期待和美麗夢想。
站在新起點,煙臺將以入海排污口治理為契機,全力推進海洋生態保護固本行動,奮力創建國家美麗海灣,為建設海洋強國作出更大“煙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