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日,我市印發《貫徹落實〈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國有企業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十條意見〉的實施意見》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力爭到2025年將冰輪環境、泰和新材、張裕集團、東方電子集團、密封科技打造成行業領軍企業,全市國有上市企業達到10家,瞪羚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共計達到50家。
將萬華化學打造成世界一流企業
我市提出,將對標培育世界一流企業。到2025年,將萬華化學打造成世界一流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
建立全面覆蓋、分層分類的行業一流企業創建體系,利用3~5年時間,在競爭類市管企業率先打造具有綜合競爭優勢的行業領軍企業和細分領域龍頭企業集群,力爭到2025年將冰輪環境、泰和新材、張裕集團、東方電子集團、密封科技打造成行業領軍企業,將相關權屬企業培育成為細分行業龍頭企業;力爭全市國有上市企業達到10家,瞪羚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共計達到50家。打造一流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指導督促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落實好三年提升行動計劃,圍繞產業投資和城市建設投資職能,不斷壯大資產規模、增強造血能力、提升融資功能、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利用3~5年時間,發展成為國內同類別一流的市屬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
在推動重點項目建設方面,通知提出,引導和推動企業擴大有效投資,建立“重點投資項目清單”,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建立投資項目調度服務機制,確定服務專員定期對重點項目建設情況進行調度,幫助企業解決項目推進中的困難和問題。
持續優化國有資本布局。推動國有資本向“9+N”產業以及重要行業、關鍵領域集中。建立市管企業主業和投資項目指引目錄動態調整機制。
下一步,我市將建立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到2025年,國有企業資產總額等規模指標年均增幅高于全市經濟增長水平,其中市管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凈資產收益率等質量效益指標位居全省市級國資系統前列。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制定。推動企業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市場占有率和品牌享譽度。推動制造業企業增強設計和服務能力,加快由產品型向服務型轉變。
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3%以上
創新,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通知提出大力實施國有企業創新驅動。鼓勵市管制造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年均增長10%以上。到2025年,市管工業企業整體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以上,制造業企業整體研發投入強度達到4%以上,其中重點制造業企業達到5%以上。
強化創新平臺建設。立足主責主業、圍繞我市“八大”主導產業,培育或并購一批高新技術企業以及專精特新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部設立研發機構。鼓勵企業承建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一企一技術”研發中心,牽頭或參與建立產業研究院、創新聯合體等各類開放創新平臺。深入實施企業數字化戰略轉型,加大專項資金投入,打造一批“燈塔工廠”、數字化企業和產業園區。鼓勵各市管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
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實施“人才強企”工程,健全人才“引用育留”機制,支持企業引育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卓越工程師和首席技師。鼓勵企業建立科技帶頭人或首席科學家制度。支持企業大力引育高端人才,到2025年國家級領軍人才、泰山產業領軍人才等高端人才總量實現新的突破。
做強特色產業園區。重點推動做大做強“2+8+N”產業園區。“2”即已建成并投運的萬華化學工業園和東方科技產業園;“8”即正在啟動建設的裕龍石化產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東方航天港產業園、泰和高分子新材料產業園、張裕綠城葡萄酒小鎮、萬華蓬萊工業園、新能源綜合利用示范區;“N”即支持市管企業與各區市合作,建設更多專業化、特色化園區。
放大企業鏈主作用。加快培育鏈主企業,著力打造“5+5+N”產業鏈協同聯動發展模式。持續提升萬華化學、藍天集團、軌道交通集團、張裕集團、裕龍石化5戶鏈主企業“控鏈”能力;不斷強化冰輪環境、泰和新材、東方電子集團、交運集團、鹽糧集團等5戶骨干企業“強鏈”“延鏈”作用;積極培育一批高成長創新型中小企業不斷“補鏈”。適時整合設立產業發展基金,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積極推動企業上市融資。積極培育國有企業上市資源,建立并動態調整上市資源后備庫,逐戶研究確定上市板塊,協助推進上市工作。支持符合要求的企業在資本市場上市掛牌。推動已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上市,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到境外上市。鼓勵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通過增資、收購等方式引入市外上市公司。力爭3年內,全市新增國有參控股上市后備企業10家以上。支持國有企業向上市公司注入優質資產;引導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專注主業、穩健經營,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支持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實施高質量并購重組。
市管企業改革成效評估納入考核
改革出活力,改革出動力。
下一步,我市將持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健全完善黨組織前置研究討論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清單,建立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推動各級企業實現董事會應建盡建,集團和重要子企業全部設立規范的董事會專門委員會。拓寬外部董事來源渠道,提升董事會運行水平。完善董事會選聘經理層方式,嚴格落實董事會向經理層授權制度和總經理向董事會報告制度,探索實施出資人派員列席市管企業董事會現場會議制度,開展董事會與董事考核評價。
持續優化企業創新管理。壓縮管理層級,開展“總部機關化”整治專項行動。制定企業工資總額周期制管理制度,修訂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辦法,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按規定用足用好中長期激勵政策。著力推動泰和新材、冰輪環境等開展管理體制改革試點。
鞏固提升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成果。組織第三方中介機構開展市管企業改革成效評估,將評估結果納入市管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將經驗做法、規定要求寫入章程、建立制度。推動企業建立三項制度改革長效機制,開展市管企業三項制度改革創新成果評選,將優秀改革案例在全市推廣。
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方面,堅持國有企業領導人員標準,打造高素質專業化的企業家隊伍。營造良好干事創業環境。完善企業家參與重大戰略實施機制,推動企業家為經濟社會發展獻計獻策、提供更多智力支持。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尊重企業家價值、鼓勵企業家創新、發揮企業家作用。常態化、立體式組織開展國企干部職工教育培訓,為企業發展儲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