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港口煙臺港,岸橋為一艘中非班輪裝載出口非洲的工程車輛。(資料片) YMG全媒體記者 唐克 攝
國家發展改革委18日發布了2022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我市以全國排名第三的成績成功入圍,是本批次我省唯一入選的城市,也是本批次獲批的全國兩個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之一,煙臺又增加了新的國家級名片。
22日下午,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市發展改革委三級調研員張本江,山東港口煙臺港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高云寶對煙臺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情況進行了解讀。
以煙臺港為支撐點
打造區域海陸雙向開放新門戶
我市地處中國沿海南北物流大通道和貫通日韓至歐洲新亞歐大陸橋的交匯點,是黃河流域重要門戶城市,是我省首個歐線、俄線、白俄線、中亞線和東南亞線全線路運營中歐(中亞)班列的城市。
煙臺因港而立、依港而興,港口貨物吞吐量位列全國沿海港口第八,尤其在鋁土礦、原油、LNG等國家重點戰略物資供應鏈產業鏈保穩定保暢通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目前全市從事物流業務的企業有3000多家,國家A級物流企業78家。煙臺港是世界鋁土礦進口第一港、中國對非貿易第一口岸、鋁土礦進口量占全國進口總量的3/4;市場份額連續多年位居全國沿海港口首位;是全國沿海第五大商品車物流集散港和第三大外貿出口港,商品車吞吐量30多萬輛,在全國汽車物流鏈和產業鏈中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原油吞吐量4206萬噸;正在建設3個LNG接收站項目,是國家重要的儲氣基地、北方天然氣儲運中心。
據張本江介紹,煙臺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建設,以山東港口煙臺港集團有限公司為建設運營主體,充分發揮其領航優勢,與煙臺機場、山東濟鐵煙臺物流園、煙臺綜合保稅物流園等重要物流節點、渤海輪渡等重點物流企業協同聯動,更加主動融入和服務“一帶一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助力我國加快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高云寶說,煙臺港這座走過160年歷史的百年老港,現在作為山東港口“一體兩翼”的重要北翼,與其他兄弟港口等國家物流樞紐是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的關系。
國家物流樞紐不僅僅是名號,更重要的是責任和擔當。張本江說:“樞紐服務腹地不僅是煙臺本地,還服務于國際、國內雙循環和全國統一大市場。近期隨著限電、能源短缺、原材料漲價等情況的發生,樞紐承擔的功能日益凸顯,尤其是在國內外能源、礦石等重要戰略物資儲備及運輸、供應鏈安全等方面體現出國家級樞紐的作用。”
物流樞紐以西港區
芝罘灣港區為基礎
據介紹,煙臺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空間布局分為兩大片區、19個功能區,片區間功能互補,并通過綜合物流信息平臺和集疏運體系實現資源整合、協同聯動。以煙臺港西港區、芝罘灣港區兩大核心港區為基礎,聯動綜合保稅區、萬華工業園以及臨港集中連片物流存量設施,總面積約23.59平方公里。
西港區港闊水深,是現代化能源和大宗干散貨物流港區,集中配備專業自動化碼頭、公鐵聯運轉運平臺等物流要素資源,毗鄰萬華工業園、山東自貿試驗區煙臺片區、煙臺機場、中韓(煙臺)產業園等。主要提供能源、礦石等大宗物資的干支倉配、多式聯運、臨港產業供應鏈等物流服務,包括原油儲運、混配及分撥配送區域、臨港化工配套物流區等9大功能區。通過德龍煙鐵路、油氣長輸管道及干支航線,承擔濰坊、淄博、濱州等魯中、魯北地區大宗物資的國際集中采購、區域分撥配送功能。
芝罘灣港片區是煙臺港的起源地,主營集裝箱、客貨滾裝運輸及糧食等散雜貨業務,是環渤海內貿集裝箱中轉樞紐港,擁有“陸海鐵聯運”“散集雙向”等多種集疏運模式。主要提供內外貿集裝箱、國際糧食供應鏈、商品車、跨境電商等高附加值、特色貨源物流服務,并為西港區及其他港區提供保稅物流、供應鏈金融等配套增值服務,包括集裝箱倉儲及分撥配送區、汽車物流及滾裝運輸作業區、供應鏈金融等10大功能區。
港口與綜合保稅區無縫銜接、區港一體,中歐班列(齊魯號)在此始發,港口供應鏈及航運要素集聚優勢突出。
計劃投資126億元
GDP的貢獻值400億元
國家物流樞紐是交通與產業協同的催化劑,建設煙臺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將成為我市港產快速融合、區港緊密聯動“新引擎”。
能夠有效提升黃河流域和環渤海灣區物流體系發展水平。通過12個內陸無水港和55個海外倉,與青島、大連、鄭州等物流樞紐互聯互通、緊密合作,發揮樞紐間協同效應,沿黃沿海的輻射能級將進一步提升,樞紐各環節轉運總時長降低15%,單位物流成本降低2%。
能夠更好保障國家重要物資供應鏈安全穩定。通過打造港口供應鏈樞紐和產業鏈集成平臺,進一步提高大宗物資國際交易服務能力,保障油氣、礦石等國家重點戰略物資供應鏈穩定與安全,有力支撐國家戰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預計到2025年,樞紐礦石、石油及天然氣貨物吞吐量將分別達到1億噸和6000萬噸。
能夠更好支撐海洋經濟和晉魯豫腹地區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極大促進港產融合、區港聯動,助力臨港金融、保稅物流和臨港化工發展。國家物流樞紐計劃投資126億元,預計對我市GDP的貢獻值400億元。
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助力“雙碳”目標實現。強化農產品等生活物資供應鏈韌性、改善港城發展環境、助力城市居民消費升級。到2025年,樞紐非公路集疏港率將達到80%,3星及以上綠色港口等級自評達標率超過50%,促進運輸結構調整、碳減排貢獻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