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十三五”時期的發展,煙臺市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格局基本形成,產業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2020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7.31%。預計未來十五年,城鎮常住人口將持續增加,城鎮化動力依然強勁,煙臺市仍處在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11月29日上午,煙臺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發布會,解讀最近印發實施的《煙臺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以下簡稱《規劃》)有關情況。
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核心
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
發布會上,市發展改革委四級調研員于保華介紹說:“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有利于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提升城市發展競爭力,有利于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共同富裕,有利于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推動煙臺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據悉,《規劃》由煙臺市發展改革委會同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等有關部門組織編制。編制過程中,在浙江大學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和市建筑設計研究成果基礎上,深入區市(功能區)實地調研,廣泛征求各級各有關部門意見建議,注重把握統籌推進與關鍵突破相結合、上級要求與煙臺實際相結合、宏觀指引與操作落地相結合三個原則,與“十四五”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等進行銜接,充分吸收國家和省新型城鎮化規劃、省第十二次和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市政府工作報告等文件精神,邀請省城鎮化暨城鄉融合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省住房和城鄉建設發展研究院、魯東大學、山東工商學院等單位專家進行論證評審。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市委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由市政府印發實施。
《規劃》共8章、34節、3.1萬字,總體分三大板塊:第一板塊為總論,包括第1章,主要闡述“十四五”時期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第二板塊為第2至第7章,分別從優化城鎮化發展格局;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強化城市數字賦能,全面提升智慧城鎮化水平;推進新型城市建設,全面提升綠色城鎮化水平;增強城市承載能力,全面提升均衡城鎮化水平;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提升雙向城鎮化水平等6個方面提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點任務和舉措。第三板塊為第8章,加強規劃實施保障。
新型城鎮化發展更加均衡
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市發展改革委四級調研員于保華答記者問時表示,均衡發展是高質量城鎮化的應有之義,當前我市城鎮化發展不夠協調,我市城鄉道路、供水排水、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差距較大。這就要求探索構建從失衡到均衡的發展路徑,推進區域均衡、城鄉深度融合發展,推動共同富裕。
統籌區域聯動發展一體布局。統籌考慮全市各區域基礎條件、資源稟賦、比較優勢,構建“一核引領、三帶貫通、六圈聚力、多點支撐”的城鎮空間布局,形成區域協同、優勢互補、產業聯動的整體發展格局。
推動城鎮體系結構均衡協調。充分發揮中心城區引領帶動作用,加快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科學優化縣域發展定位,增強城鎮發展活力。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品質,疏通老城區微循環,建設文化、體育、休閑活動場地,完善老城功能。培育鎮區人口過10萬、地方財政收入過10億元的新生小城市,合理引導村(居)人口向縣城、小城鎮周邊集聚,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
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共享。科學統籌布局公共服務設施,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打造包括物流配送、便民超市、家政服務等在內的15分鐘社區服務圈。
聚力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到2025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下降到1.9左右。
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協同高效,遵循城鎮化規律,科學優化行政區劃設置,進一步增強中心城區承載力和輻射力。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推進審批權限和公共服務事項向基層延伸。
新型城鎮化將更加智慧化
打造新型智慧城市群
智慧化是大數據時代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方向。于保華介紹說,我市將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信息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深度融合,能夠為新型城鎮化提供新的強大動力。下一步,將充分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數據資源開放共享、人民群眾全面感知、發展活力充分迸發的智慧生態,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新型智慧城市群,到2025年,智慧城鎮體系更加完善,交通、能源、市政等領域融合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全國領先,教育、醫療、文化、養老等領域數字惠民服務體系初步建成,各區市建成四星級以上新型智慧城市。
加大城鎮通信網絡、基礎算力、智能終端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到2025年,投運5G基站數量25000個。推進城鎮公用設施智能化升級,提升城鎮供水、排水、燃氣、熱力、電力、通信等設施設備動態感知和智慧化管理能力。推動教育、醫療、交通、文旅、就業、扶貧、養老、公共安全等應用場景數字化轉型,推動居民證件卡和各類IC卡向手機端“愛山東·煙臺市一手通”App集聚,豐富智慧生活體驗,實現“一機在手、一觸即達、通行全市”,打造“指尖民生”煙臺品牌。
啟動建設煙臺“城市大腦”工程,組建集運行監測、應急聯動、智能決策、指揮調度為一體的智慧城市運行指揮中心。搭建市縣街居四級互聯互通的智慧社區服務體系,為社區居民提供鄰里、教育、健康、創業等數字化創新應用場景。
將建設10處山體公園、30余處
口袋公園、100公里山海步道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組成員張帥答記者問時表示,新時期的城鄉建設一頭牽系城市建設發展的大計,是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載體;一頭牽系千家萬戶百姓福祉,關系人民群眾幸福安康。我市將大力實施“雙碳戰略”,塑造產業發展新優勢。積極推進建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在全省率先出臺《關于加快實現“雙碳”目標促進城鄉建設綠色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制定《煙臺市促進綠色建造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給予租金減免、籌建補助、資金獎補、人才住房保障等優惠條件。搶抓獲批國家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促進建筑品質提升試點機遇,積極推進綠色、節能、環保型建筑,逐步提升裝配式建筑占比,到2025年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到60%,居全省首位。
搶抓國家級城市更新、“新城建”、海綿城市試點機遇,堅持統籌協調、系統集成、互融共促。加快出臺《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推動《煙臺市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條例》立法,建成海綿城市建設綜合管理信息平臺。規劃實施重點片區、短板補足、流域生態修復等6大類,90個市級海綿城市示范項目,建設10處山體公園、30余處口袋公園、100公里山海步道,形成樣板先行、以點帶面、全域推進的工作格局,打造具有連片效應的高標準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
持續深化建筑施工揚塵治理成果,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搭建全市建筑垃圾智慧管理云平臺,智能監測管控建筑垃圾產生、運輸、處理、資源化、再生產品應用全過程;建成6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業基地,年處理產能達1000噸。不斷擴大農村清潔取暖覆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