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這滿城煙雨的時節,還是這萬物勃發的景象。
五年前的今天(2018年6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冒雨視察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煙臺基地,殷殷囑托大家:“基礎的、核心的東西是討不來買不來的,要靠我們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來實現。我看你們有這個信心,希望你們迎難而上、再接再厲。”
這五年,中集來福士一刻也沒有忘記總書記的如山厚望,始終圍繞關鍵核心技術全力攻關。“每年6月,我都會從深圳來煙臺,重溫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持之以恒自主創新。”中集集團總裁高翔說。
“基礎的、核心的東西是討不來買不來的,要靠我們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來實現”,就是要實現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我們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看科技自立自強。”
回顧煙臺改革開放近45年的歷史,伴隨著技術創新的顛覆、崛起與更替,一大批煙臺企業經歷了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切膚之痛,也體會到了通過自力更生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重大意義,由此將創新主動權牢牢抓在手上。
——
萬華化學:中國的脖子,生來不是為了讓別人去卡的!
煙臺磁山北麓,萬華全球研發中心青山環抱,蒼翠掩映。“我們自主研發的MDI第六代反應技術應用成功,目前正向‘六代半’技術發起沖擊。”萬華化學集團董事長廖增太底氣十足。
但萬華創新之路并不平坦。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花巨資從日本引進MDI生產設備,由于不掌握核心技術,MDI裝置一直無法穩定運轉。洋專家在時,一切順利,他們一走,設備就不靈了。
無奈之下,萬華開啟了歷時四年向歐美跨國巨頭尋求技術轉讓的談判之路,都無果而終。去外國公司考察時,萬華人甚至被要求不得靠近對方設備。“中國人靠自己的力量是搞不出MDI的!”當時,一位西方技術權威下了這樣的論斷。
痛定思痛,萬華人悟出一個道理:真正具有市場潛力的高新技術是買不到的!
怎么辦?唯有自力更生!經過夜以繼日的努力,萬華人打開了MDI制造技術“黑匣子”,將MDI年生產能力從1萬噸提高到1.5萬噸,使中國成為第5個擁有MDI制造技術的國家。
30年間,萬華勇攀科技高峰,從跟跑到領跑,成為我國唯一擁有MDI自主知識產權企業、全球最大MDI生產商。
——
中集來福士:總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永遠沒有話語權!
芝罘灣畔,“藍鯨2號”鉆井平臺巍峨佇立。因試采可燃冰成功,她和她的姊妹平臺“藍鯨1號”圈粉無數,讓人感受到“國之重器”的強大力量。
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是,“藍鯨系列”從基礎設計到建造、交付都由中集來福士完成。
然而,“藍鯨1號”問世并不順利。研發之初,平臺鉆井系統完全由外方掌控,成本占到工程總投資40%左右,這意味著要花費近3億美元從國外采購鉆井系統。談判中,來福士與對方足足磨了十幾天,僅磨來180萬美元的“優惠”。
“這個東西,你們是搞不明白的!”外方代表的鄙夷與不屑,深深刺痛了來福士人的心。
知恥而后勇。中集來福士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自己干!自己消化、吸收,自主設計、研發,形成自己的總包能力!
歷經近4年探索,2017年2月,“藍鯨1號”交付,研發成果創下多項世界第一。同年8月,代表當今海洋鉆井平臺最高水平的“藍鯨2號”建設完成,再次向世界宣告:中國在全球海工領域是有話語權的!
從“來圖加工、來料加工”建造商,到高端海工裝備EPC總包服務商,中集來福士用10年時間沖進全球海工行業第一梯隊。而完成這一過程,歐美國家用了40年!
“我們始終堅信,不掌握關鍵技術,就永無立足之地,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必須自主研發。”
這是來福士人的回答,也是中國企業的回答。
——
泰和新材:一味依賴技術引進,永遠難以擺脫技術落后的被動局面!
這次的故事,要從一根纖維說起。
30多年前,泰和新材集團還叫“煙臺氨綸”。彼時,國內氨綸、芳綸需求完全依賴國外進口。
1987年,煙臺氨綸一期工程全套引進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日本技術和設備,1989年10月一次試車投產成功,生產出我國第一代氨綸纖維。
一期工程投產后,國內氨綸消費急劇增長。當煙臺氨綸與外商探討第二次引進時,對方卻要出了天價,還提出重復收取軟件費和高額技術提成費等不合理要求。
“這讓我們一下子清醒了!”泰和新材集團董事長宋西全說,“要想發展壯大,自己必須掌握核心技術。”
說干就干!從工藝設計到設備選型,從原料替代到品種開發,經過數年研發,終于全面攻克氨綸產業化技術難關,徹底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不滿足于“一個產品打天下”,企業又將目光鎖定國家戰略急需的高性能纖維——芳綸。
2004年,泰和新材年產500噸間位芳綸產業化項目順利投產,實現了間位芳綸的規?;a,使中國躋身世界少數幾個芳綸生產國之列。
自此,中國氨綸、芳綸完全依靠進口的被動局面徹底扭轉!
錨定世界科技前沿,主動求變增強競爭力。2022年1月7日,隨著全球首創的萊特美TM智能纖維項目投產,泰和新材成為全球首家智能纖維產業化生產企業。
無論是萬華化學、中集來福士還是泰和新材,飽含心酸與屈辱的創新歷程都告訴我們一個事實:誰牽住了科技自立自強這個“牛鼻子”,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創新在廣度、深度、速度、精度上都呈現加速躍升趨勢。新時代新征程,如何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從煙臺企業創新實踐中可以看出:自主創造、開放創新、人才引領,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三個關鍵變量。
自主創造就要敢于走別人沒走過的路。如果自主創新上不去,總指望引進他人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科技水平,就難以擺脫跟跑者的窘境。必須確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煙臺大批企業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在各自賽道實現了突破:煙臺睿創微納技術有限公司10年研發出全球首款8微米紅外焦平面探測器芯片;榮昌生物制藥(煙臺)股份有限公司堅定做創新藥不做仿制藥,研制出全球第一款雙靶標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生物新藥泰它西普;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兩次創造世界夏玉米單產最高紀錄,掌握了“一畝地養活4.5個中國人”的糧食安全核心技術。這些充分說明,只要心無旁騖、久久為功,中國企業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核心技術突破。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自主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在開放創新中激活各類科技資源。中集來福士牽頭22家產學研用單位,承擔工信部“第七代超深水鉆井平臺”重大專項,實現全球最新一代超深水鉆井平臺100%自主設計,提升核心設備國產化率。山東綠葉制藥有限公司牽手煙臺大學成立煙臺大學藥學院,合力研發出中國首個開展全球注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微球制劑——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人才的力量有多大?萬華化學培育形成一支總數達3800余人的一流科研隊伍,推動萬華保持MDI技術全球領先。泰和新材在強大人才隊伍支撐下,牽頭和參與制訂氨綸、芳綸相關國家和行業標準100余項,推動中國高性能纖維產業與國際接軌。
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就要有這么一股勁兒,練就“殺手锏”,勇闖“無人區”,執著且堅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萬華煙臺工業園時所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只要一鼓作氣、一氣呵成、一以貫之求創新,就一定能掌握戰略主動、回答時代之問、解鎖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