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何以量產大國重器
瀏覽次數:
作者:
發布時間:2025-11-24 09:28:56
在很多工業城市困守傳統產業路徑的背景下,我市卻正實實在在地成為大國重器的“鍛造車間”——煙臺何以量產大國重器
目前,全國27座萬億城市最新經濟成績單均已出爐。前三季度,煙臺以6.4%的增速一馬當先,又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
實際上,這已經是煙臺今年連續第三個季度領跑全國萬億城市方陣。放眼“十四五”,煙臺規上工業增加值始終保持年均兩位數增長。
在很多北方工業城市困守傳統產業路徑的背景下,這座兼具“仙境海岸”與“品重硬核”的城市,正實實在在地成為大國重器的“鍛造車間”:
東方航天港內,全球最大固體運載火箭“引力一號”一飛沖天,實現了中國商業航天發展的重大跨越;中集來福士碼頭,全球首艘吊裝能力突破三千噸的全直流供電風電安裝船“北歐之風”號完成交付,啟程遠航;南山鋁業憑借先進技術助力C919大型客機鋁合金材料實現自主可控;泰和新材的高性能芳綸纖維,織就了那面飄揚在月球背面的五星紅旗……
“大國重器”,一個承載著國家意志與工業實力的詞匯,在煙臺有了“上天、下海、入地”般具象的表達。當“大國重器”遇上“萬億之城”,這座“北方第一地級市”正站上制造業轉型的“C位”,在新一輪城市貼身競速中搶得先機。
重器“扎堆”
2017年,由中集來福士自主研發打造的“藍鯨1號”“藍鯨2號”超深水雙鉆塔半潛式鉆井平臺,讓我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投用至今,仍是全球深海鉆井平臺的“頂配”——作業水深3658米,鉆井深度15240米,覆蓋全球95%以上的海域。
今年10月,剛剛交付的全球首艘吊裝能力超三千噸級全直流供電風電船“北歐之風”號,已駛向德國NordseeCluster風場。這艘“煙臺造”風電安裝船不僅為歐洲帶去清潔能源的希望,也通過采用全直流供電模式,從能源利用源頭實現減碳。
杰瑞集團自主研發的固井橇應用于南海鉆井平臺,可在嚴苛的海工環境中進行勘采作業。現在,杰瑞集團在深海鉆機方面的研發生產已經達到全新的水平,鉆機深度超過9000米。
煙臺的重器不止于海。
航天領域,東方航天港已成功保障20次海上發射任務,累計將130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并形成國內首個集海上發射、衛星制造、配套服務于一體的商業航天產業集群;南山鋁業自主研發的廢鋁保級還原技術,讓高性能板材打入空客、波音供應鏈;宏遠氧業為中國萬米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提供生命支持系統;臺海瑪努爾攻克的核電主管道技術,撐起“華龍一號”的核心部件供應……
無論是探海還是飛天,煙臺制造可以說是科技與創新的“強強聯合”,在刷新行業紀錄的同時,正從“裝備代工”向“技術輸出”轉變,從“制造基地”向“創新策源地”升級。
當你在朋友圈曬出碧海金沙時,幾步之遙的碼頭,正誕生著駛向全球的“大國重器”。這何嘗不是獨屬于煙臺的城市浪漫?
動能何在
在全國城市版圖中,煙臺2023年GDP總量邁入萬億城市行列,且增速一直處于領跑身位。
這背后,工業是最強支撐。
靠實業崛起的煙臺,一直將工業視為最厚實家底和最鮮明的底色。“品重”一詞,既是一個老牌工業城市的自我審視,也彰顯產業升級與蝶變的熱望。
“十四五”以來,煙臺錨定新型工業化,加力實施工業經濟“頭號工程”,“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主線日益明晰。
2022年8月,國務院出臺專門意見,支持山東“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2023年12月初,山東明確提出“支持煙臺打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示范城市”,一年后,山東省印發煙臺示范城市《實施方案》,配套制定20項政策措施和152項支持事項。在一系列頂層設計的引領下,煙臺對標全國先進,立足全省領先,先行先試,現代產業體系打造、清潔能源綜合利用、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能力、城市人居環境和居民生活品質等可圈可點。事實上,裕龍島煉化一體化、萬華(蓬萊)新材料低碳產業園一期、濰柴——比亞迪新能源動力產業園、丁字灣新型能源創新區、半島北龍口海上風電場等近幾年備受關注的大項目等,均以綠色低碳為導向,為煙臺萬億級大體量高基數下的穩定增長提供堅實底座。
產業基礎則是另一塊重要基石。煙臺的工業門類涵蓋了41個工業大類中的37個,擁有6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和13家百億級企業。這種多元均衡的產業布局,增強了煙臺經濟的增長動能。數據顯示,今年1—9月煙臺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3.9%,分別高出濟南8個、青島5.2個百分點,制造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45%。
更深層的原因還在于機制的重構。北方工業城市的通病,往往是“企業各自為戰,產業鏈碎片化”。煙臺于2021年推出“鏈長制”,由市領導擔任16條重點產業鏈鏈長,建立“產業鏈圖譜+企業庫+項目庫+人才庫+政策庫+問題清單”的機制。
這一機制,切中了產業發展的要害。自2021年“鏈長制”實施以來,45個領建園區入駐企業數量新增361家、達到1524家。43家鏈主企業新增產值1646億元,較2021年增長38.8%。2024年,11條制造業產業鏈實現產值9326億元,比2021年增加2334億元,年均增長10.1%,產業鏈的協同效應得到充分彰顯。
沖刺時刻
不管是從歷史考量,還是基于現實發展,創新是煙臺實現制造業突圍、鍛造更多“國之重器”的核心驅動力。
縱觀全國區域創新能力,山東雖位居全國第六,保持在領先梯隊,但與廣東、江蘇、北京、浙江、上海這前五強相比,在創新潛力、創新效率等方面還有一定差距。作為山東經濟的“三核”之一,煙臺同樣面臨著這些共性挑戰。
“十四五”期間,煙臺推動“有組織”的科研攻關,編制《產業鏈技術攻關導向清單》,動態梳理發布了300項左右關鍵技術需求。今年9月1日,《煙臺市科技創新促進條例》正式實施,成為煙臺首部促進科技創新的綜合性地方性法規。
在引才與平臺建設方面,煙臺實施“省實驗室博士‘蓄水池’計劃”。目前已累計培育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6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7家等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并實施省級技術創新項目732項,形成大量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工藝。
大國重器,始于匠心,成于體系。5年里,煙臺以其堅實的產業根基、前瞻的制度設計和持續的創新投入,在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時代征程中,刻下了鮮明的城市印記,再次印證打破路徑依賴的傳統工業基地以系統思維重構產業生態,也能在新時代方位中煥發新生機。
距離2026年還剩下一個多月時間。又逢“十四五”收官的沖刺時刻,地域、城市排位戰競爭幾乎白熱化。2025年,山東全年GDP過十萬億的呼聲很高,濟青煙“三核引領”格局下,濟南、青島、煙臺三個萬億級城市都必須發揮強支撐作用,加力構建山東的高質量發展格局。
沖刺時刻,始終深植創新基因的煙臺,在規模體量、高端鏈條、結構轉型、產業協同等維度有家底有布局有突破,但并非高枕無憂。唯有精準鎖定發展賽道、培育具有根植性和強大韌性的產業體系,方能將既有優勢轉化為發展盛勢,在下一個五年中蹄疾步穩,勇挑大梁。
這既考驗城市眼光,更考驗城市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