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載安德致遠,一曲共生贊歌——“永遠的小白楊”閻維文師生演唱會獻禮安德利三十華誕
瀏覽次數:
作者:企聯信息中心
發布時間:2025-11-11 08:40:31
當《小白楊》的旋律響起,我們聽見的不僅是經典,更是三十年扎根生長的力量。
“一棵小白楊,長在哨所旁……”2026年3月30日,煙臺市牟平區市民文化中心大劇院,閻維文師生的歌聲將在這個特別的夜晚深情回蕩。這一天,既是山東安德利集團成立30周年的榮光時刻,更是“安德致遠 利澤共生”理念的生動詮釋——“永遠的小白楊”閻維文師生民族聲樂演唱會,將以藝術致敬奮斗,用歌聲禮贊共生。
一、初心啟航:在牟平熱土寫下“當年見效”的傳奇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齊魯大地的蘋果迎來豐收,卻也遭遇“甜蜜的煩惱”——果實累累卻銷路難尋。王安董事長目睹果農緊鎖的眉頭,暗下決心:“要為鄉親們找條出路,讓蘋果變成‘金果果’”。
1996年3月,懷揣“利農、利企、利國”的初心,安德利濃縮果汁加工廠在牟平破土動工。創業維艱,資金不足,團隊四處籌措;技術薄弱,工程師熬夜鉆研;經驗缺乏,管理層赴外考察、本土轉化。
“要干就必須干成,要干就一定干好!”憑著這股韌勁,他們創造了行業驚嘆的“安德利速度”:別人一年半的生產線建設,他們半年投產;實現當年建設、當年上線、當年見效。當第一桶濃縮果汁下線,車間的掌聲不僅慶賀成果,更是對初心的堅守。
從一條每小時加工10噸蘋果的生產線起步,安德利如今已在山東、陜西、江蘇、新疆等7省建設10大加工基地,布局20條世界先進生產線,年加工果品超100萬噸,帶動150萬戶果農增收。2003年,公司在香港上市,成為行業首家上市公司;2020年,登陸上交所,成為國內飲料制造類首家“A+H”雙上市企業。
三十年來,累計支付果農原料款超140億元,曾經“賣果難”的愁容,早已化作果農臉上增收的笑容——這是安德利對“利澤共生”最質樸的詮釋。
二、破局突圍:打贏反傾銷硬仗,挺起行業脊梁
1999年,一場關乎行業生存的風暴襲來——美國針對中國濃縮蘋果汁發起反傾銷調查,擬征91.84%關稅。當時,美國市場占中國果汁出口半壁江山,一旦征稅,不僅安德利受阻,整個行業都可能遭遇滅頂之災,百萬果農生計受創。
“這不是一家企業的仗,是中國果汁行業的尊嚴仗!”王安董事長的話擲地有聲。安德利主動牽頭,聯合11家同行抱團維權。法務和財務團隊每天睡眠不足4小時,鉆研條款、核對數據;為應對核查,他們將三年原始憑證整理歸檔,堆起兩三米高,連美國官員都驚嘆:“沒想到中國有如此規范的企業”。
2000年4月,終裁傳來——安德利獲“零稅率”,其他應訴企業稅率也大幅降低。這場勝利,不僅為安德利打開國際市場,更讓中國果汁行業在全球挺直腰桿。此后,安德利果汁80%遠銷海外,與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建立合作,成為中國飲料的“原料基石”,更以“安德致遠”的追求,帶動整個行業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三、創新領航:攻克果膠壁壘,開辟循環經濟
在果汁領域站穩后,安德利又將目光投向更深處。一次歐美考察,王安發現果汁生產的果渣竟能“變廢為寶”——提取的果膠是食品工業重要原料,但技術被西方壟斷百年,國內完全依賴進口。
“別人能做到的,我們為什么不行?”組建專項研發團隊,開啟技術攻堅。提取工藝復雜,參數細微變化就影響品質;國外技術保密,團隊只能反復試驗。為攻克純度難題,科研人員連續奮戰,最終找到最佳工藝。
2006年,安德利果膠生產線投產,結束中國不能大規模生產果膠的歷史。20年的深耕,團隊掌握全部關鍵工藝,自主研發低溫萃取、膜分離等技術,產品質量國際領先。如今,安德利果膠年產9000噸,綜合產能世界第四,是亞洲唯一國際果膠制造商聯合會(IPPA)會員,產品遠銷百國,打破西方“百年壟斷”。
依托果膠技術,安德利探索出“水果深加工—果渣提膠—生物能源—供熱發電”的循環經濟之路:提膠后的果渣發酵生產生物天然氣,用于發電供熱;沼渣作為有機肥料返田,實現“從果園到工廠,再回果園”的閉環。這一模式榮獲“2024年度山東省循環經濟科學技術二等獎”,讓“利澤共生”延伸至生態保護。

四、躬身為民:深耕鄉村振興,繪就“企地共生”畫卷
“企業發展的根在鄉村,只有鄉村繁榮,企業才能走得更遠”。除了通過產業帶動果農增收,安德利還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在龍泉鎮打造崑龍溫泉度假區,成為“企地共生”的典范。
2019年,安德利投資40億元,在昆崳山腳下啟動康養旅游項目。王安董事長明確要求:“不能只追求經濟效益,更要融入當地文化、帶動農民就業。”邀請頂尖設計團隊,調研溫泉資源、道教文化、神話傳說,確定“生態優先、文化為魂、康養為核”的定位。 項目建設中,安德利堅持“本土化”:優先雇傭當地農民,提供培訓與收入;采用環保建材和節能技術;修建連接景區與村落道路,方便村民出行和銷售。如今,崑龍溫泉已成為國家AAAA級景區,旺季日均游客超6000人次,帶動餐飲、住宿、交通發展,提供數百個就業崗位。
龍泉鎮村民李大叔曾是果農,現在負責園區綠化,月收入穩定:“以前靠天吃飯,現在家門口上班,日子好多了。”像他這樣的受益者眾多,安德利通過“企業+景區+農戶”模式,讓村民共享發展成果。2023年,項目獲評“山東省鄉村振興優秀案例”,用實際行動詮釋“利澤共生”的內涵——企業與鄉村同發展、共繁榮,讓“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愿景在龍泉鎮落地生根。
五、文化鑄魂:以藝術滋養精神,用文脈傳承初心
“優秀的企業,不僅要創造物質財富,更要傳承文化精神。”在安德利的發展哲學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
深情懷牽,緣起一瞬。2015 年,王安董事長偶然接觸到蔣兆和先生的《農家女》。畫中對勞動人民的深切關懷,深深觸動了他。“蔣先生的作品滿含民生溫度,這與安德利‘利澤共生’的理念不謀而合。” 自此,安德利不僅開啟了對蔣兆和作品的系統性收藏,更在這份共鳴中,悄然萌生了創辦美術館的想法。
經過6年籌備,2021年5月,煙臺蔣兆和美術館暨安德利藝術館在牟平落成。這座5000平方米的場館,是國內規模最大的蔣兆和作品收藏館,更是集展覽、教育、交流于一體的公共文化空間,免費向公眾開放。
此外,安德利還注重“以文存史、以志傳薪”。集團歷時5年編纂《山東安德利集團志》《媒體記者眼中的安德利集團——輝煌歷程》等百萬字著作,被煙臺圖書館、檔案館永久收藏。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安德利特別重視“家風培育”,為員工配發《天下父母》《中華家訓70篇》等讀本,鼓勵立家訓、定家規,將“孝親敬長、愛崗敬業”融入家庭生活。
六、責任擔當:以行動踐初心,用奉獻暖社會
“發展企業,幸福員工,回報社會”,是安德利三十年不變的使命。
經濟上,累計上繳稅金33億元,出口創匯34億美元;就業上,現有員工近3000人,80%來自當地農村和下崗職工家庭,企業提供穩定收入和成長平臺。
公益中,安德利的腳步從未停歇:2003年抗擊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20年疫情、2021年牟平冰雹災害……企業總是第一時間捐款捐物,累計超1.7億元。在冰雹災害中,安德利以高于市場價收購“冰雹果”,守護果農。

三十年來,安德利集團憑借卓越的創新能力和不懈的社會擔當,先后取得兩次“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榮獲“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中國農業企業飲料和酒行業20強”“全國農產品加工業出口示范企業”“2024 年全國企業誠信建設實踐案例”“山東省社會責任企業”“山東省十強產業集群領軍企業”“2023 年山東省鄉村振興十大優秀案例”“山東民營企業創新潛力 100 強”“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山東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山東省守合同重信用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創新機構”“山東省制造業單項冠軍”“山東省瞪羚企業”“山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山東省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單位” 等數百項重要榮譽。這些沉甸甸的榮譽,不僅是對安德利30年發展的充分肯定,更是對全體安德利人辛勤付出的最高褒獎。這一項項榮譽,見證了安德利從跟跑到領跑、從本土到全球的跨越式發展,也彰顯了企業在中國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的標桿地位。
七、致敬同行:每一位安德利人,都是最耀眼的“音符”
這場“永遠的小白楊” 閻維文師生演唱會,最想致敬的,是三十年風雨同舟的每一位安德利人。他們中,有在反傾銷案中挑燈夜戰、整理如山證據的迎戰團隊;有在果汁果膠研發中屢敗屢試、攻克技術難關的科研人員;有在疫情期間逆行而上、保障物資供應的后勤職工;有走遍田間地頭考察、收購優質原料的一線采購員;有堅守生產車間、確保產品質量的操作工…… 正是這些平凡崗位上的 “不平凡者”,共同鑄就了安德利的輝煌。
“安德利不是我一個人的,是所有安德利人的。” 王安董事長常說這句話。三十年來,集團始終堅持 “以人為本”“先做人后做事”,為員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發展平臺,建立了完善的薪酬福利體系和員工關懷機制:積極開展團建活動,為困難員工提供幫扶,讓大家感受到“家” 的溫暖。正是這份 “共生共榮” 的氛圍,讓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留在安德利,與企業共同成長。

結語:歌聲未歇,征途不止
3月30日的牟平,一定會夜色溫柔,歌聲動人。當《小白楊》旋律再次響起,臺下的安德利人眼中會閃爍淚光——那是對三十年奮斗的感慨,對共生共贏的珍視,更是對未來的期許。
三十載櫛風沐雨,安德利從牟平一隅,成長為享譽全球的行業標桿;從解決“賣果難”的小目標,到助力鄉村振興、引領行業創新的大擔當。我們以熱愛為曲,以奮斗為詞,在發展征途上吟唱不息。歌聲未歇,是對過往歲月的致敬;征途不止,是對未來征程的宣誓。站在新起點,安德利將繼續以“安德致遠 利澤共生”為指引,在綠色食品、康養旅游、生物能源領域深耕,以龍頭企業之力拉動鄉村振興,向“百年品牌譽滿全球”的愿景邁進。安德利的下一個三十年,因每一位同行者而更可期!
(作者:孟相林寫于安德利集團成立三十周年之際)